林慶波 特聘教授
- E-mail: chingpolin@nycu.edu.tw
- TEL: +886-2-2826-7338
- FAX: +886-2-2826-2285
- Brain Connectivity Laboratory
- 履歷
國立台灣大學 電機工程學研究所 博士 1996/8-2002/1
國立陽明大學 醫學工程研究所 碩士 1991/8-1993/6
國立中央大學 物理系 學士 1987/8-1991/6
國立陽明大學 神經科學研究所 特聘教授 2017/8迄今
國立陽明大學 高齡與健康中心 副主任 2015/8迄今
國立陽明大學 神經科學研究所 教授 2012/2-2017/7
國立陽明大學 神經科學研究所 副教授 2009/2-2012/1
國立陽明大學 神經科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2004/2-2009/1
國立台灣大學 電機工程學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 2002/2-2004/1
資訊策進委員會 網路工程師 1995/11-1996/6
國家衛生研究院 科管研究員 1993/9-1995/9
2020 學研新創獎,第17屆國家新創獎
2020 永久免受評估教授,陽明大學
2016 The G. Nappi Cluster Headache Award, 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Adaptive Disorders and Head Pain
2016 國家衛生研究院表彰執行執行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計畫三次以上
2014 學術論文獎,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財團法人立夫醫藥文教基金會
2013 傑出論文獎,台灣神經放射醫學會
2011 年輕優秀學者獎,國科會
2011 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補助計畫,國科會
2011 Young Scientist Award, 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09 教師學術卓越獎勵,陽明大學
2015 ~ Editorial Board: Tomography
2013 ~ Editorial Board: Advance in Anatomy
2012 ~ Editorial Board: Plos One (SCI, ISSN: 1932-6203)
2012 ~ Associate Editor: Frontiers in Brain Imaging Methods
2010 ~ Associate Editor: Brain Connectivity (SCI, ISSN: 2158-0014)
2010 ~ 2011 Program committee: Organization for Human Brain Mapping
1998 ~ Society Memberships: HBM, IEEE, ISMRM
心理學領域
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中,我們將MRI與TMS、MEG、EEG等技術整合,探索不同情境下的人體反應與行為,所對應的大腦功能區為何。MRI不僅可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得取高解析度的解剖影像,並可利用dMRI技術,顯示組織中的微小結構。藉由TMS,不同的大腦功能區因此可加以定位,而透過MEG及EEG對大腦信號傳遞的紀錄,我們更可瞭解大腦在活化後,如何將訊號傳遞到相對應的反應區。結合以上技術,將更有助我們對大腦功能及其結構的深刻瞭解。
—
生理結構的研究
在生理結構的研究上,我們採用dMRI技術,來突顯組織的微細結構,如大腦中的神經纖維網路。利用dMRI中的FA及ADC參數,將其與病人的病症作統計分析,這有助於病症的判斷。
—
醫學的研究
在醫學的研究上,dMRI可用於腫瘤病人的術前診斷,並預測術後的回復狀況。同時,透過正常受試者及ADHD病人間的差異比較,不需藉由測定或醫師經驗的診斷,就能輕易發現病人的變化。此外,由 dMRI 發展出的神經纖維追蹤(Tractography/Fiber Tracking)技術,則有助觀察神經纖維的復原,及幹細胞在大腦中的作用。其他如中風、大腦的創傷與此技術的結合,也在進行中。
—
工程的研究
在工程研究上,我們發展了神經纖維追蹤(Tractography/Fiber Tracking)技術、擴散譜磁振造影(DSI)技術。DSI,相對於傳統的dMRI技術,又提供了更多組織結構上的資訊。其他如大腦影像的自動化分割(Automatic Segmentation)技術、建立蒙地卡羅模型(Monte-Carlo Simulation Model)在擴散現象的應用、DSI在神經纖維密度的研究、以及dMRI與反應時間的相關研究結合、虛擬實境及其他工具軟體的發展也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相信未來能夠對醫學以及生物領域有更大的幫助。
教學及研究本著希望啟發及培育下一代神經科學人才,
將來對了解人類心理狀態、行為的根源及治療神經系統
的疾病有所貢獻。